论文发表信息服务平台
标签模块

标签模块

副标题

h-index
Altmetrics
半衰期

h-index又称为h指数或h因子(h-factor),是一种评价学术成就的方法。


h指数(h-index)是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统计物理学家赫希在2005年发明的,立刻引起了全世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论文在网上公布后,《自然》和《科学》杂志先后报道,正式论文于2005年11月正式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刊》上。


h代表“高引用次数”(high Citations),一名科研人员的h指数是指他至多有h篇论文分别被引用了至少h次。h指数能够比较准确地反映一个人的学术成就。一个人的h指数越高,则表明他的论文影响力越大。例如,某人的h指数是20,这表示他已发表的论文中,每篇被引用了至少20次的论文总共有20篇。


赫希认为h指数能够比较准确地反映一个人的学术成就。一个人的h指数越高,则表明他的论文影响力越大。在当代物理学家当中,h指数最高的是普林斯顿大学的理论物理学家爱德华·维腾(Edward Witten),达110。维腾被普遍认为是当代最有影响的理论物理学家。中国读者较为熟悉的霍金的h指数也比较高,为66。生物学家当中h指数最高的为沃尔夫医学奖获得者、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神经生物学家施奈德(Solomon H.Snyder),高达191,其次为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加州理工学院生物学家巴尔的摩(David Baltimore),为160。


生物学家的h指数都偏高,表明h指数就像其他指标一样,不同学科之间的差异很大。


Altmetrics(Alternative Metrics)是一种基于社会网络的学术影响力评价方法,国内学者将其译作补充计量学或替代计量学。该方法利用Altmetrics工具收割文献管理系统和社交网络中涉及某一研究成果的相关信息(下载量、引用次数、浏览次数、评论、转发等),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和统计计算,进而达到评价该研究成果学术及公共影响力的目的,具有即时响应、评价指标全面细致、处理对象多样化、公共广泛参与等特点。国外有学者指出Altmetrics将会成为下一代测量学术成果影响力的重要形式。


网络信息计量学(Webometrics)同Altmetrics类似,但是因为Altmetrics可以广泛利用社交网络服务(例如:Twitter和Mendeley),并且,能通过API(应用程序界面,applicationsprogramming interfaces)从社交网络上自动获取大量数据,所以效果更好。


Altmetrics的价值

1)     能够预测文章未来的引用量

2)     Altmetrics和引用量具有关联性。Altmetrics可以作为影响指标,但是不能作为早期指标

研究表明,大多数的Altmetrics和引用量之间成正比关系。除了,Blogs (0.201)、Research highlights(0.373)和Twitter(-0.190)。这些特殊情况的原因是:在社交网上,引文数量快速增加,新文章被提及的频率较高,但是它们的引用率较低,这也表明,Altmetrics不适合比较不同时段发表的文章,需要标准化,解决时间差异问题。


Altmetrics的其他用途

Altmetrics还可用于表示单个研究人员的影响指数,但是不能作为主要的影响信息,因为每个研究人员使用社交网络的情况不同。而且Altmetrics很容易被操控,社交网络没有质量控制,也不能同使用者的实际身份联系起来,所以也Altmetrics不适合用来评价学术性,但是可以作为一种配套工具。

未来Altmetrics可能用于获取原来比较难获取的数据,例如,某一领域的文章对其他领域的读者具有多大的吸引力,或者,社交媒体的宣传对文章有多大作用。

未来还要研究在不同学科之间,不同的Altmetrics在有效性和价值上所体现的差异。


常用Altmetrics工具

Altmetrics工具种类很多,分类方式也很多,如可分为商业软件和免费软件、开源和非开源等。每种工具都有其自身的优缺点和特色。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包括Altmetric.com、ImpactStory、Plum Analytics以及PLoS ALMs。


通过Altmetrics常用工具的比较,可挑选合适的予以应用。

1958年,科学家贝尔纳(J.D.Bernal)首先提出了用“半衰期”来表征文献情报老化速度,表示已发表的文献情报中有一半已不再使用的时间。此概念被称为“历时半衰期”。


1960年,巴尔顿(Burton)和开普勒(Kebler)提出,文献半衰期是指某学科(专业)现实上在利用的全部文献中较新的一半是在多长一段时间内发表的。此概念被称为“共时半衰期”。


历时考察法认为文献老化是一个文献资料逐渐变得不再有用或不再有效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共时考察法则认为文献老化是一种状态。相较而言,共时半衰期通常用于评价某一学科或专业文献的老化趋势,而不是个别文献。


随着对文献半衰期研究的不断深入,国际学术界已经开始对文献半衰期概念进行细致的分解和探索。事实上,从引证的角度来看,文献半衰期可分为文献被引半衰期和文献引用半衰期两大类;而从文献主体范围的角度来看,文献半衰期又可以分为学科文献半衰期、期刊半衰期、著者文献半衰期、部门文献半衰期、国别文献半衰期等。以下基于被引半衰期和引用半衰期简单描述几种文献半衰期的类型。



被引半衰期

——衡量文献老化速度的指标

引用半衰期

——衡量情报用户引用行为规律的指标

期刊被引半衰期:

某一种期刊T年被引半衰期是指该刊在T(一年时间内)被引的全部论文中较新的一半是在最近(以T年为最近第一年)多长一段时间内发表的。

例如,期刊《激光电气》(LASER FOCUSELEC TRO)1985年被引半衰期是3.5年,意思是指:期刊《激光电气》在1985年一年时间内被引的全部论文中有一半是在最近3.5年(1985年、1984年、1983年、以及1982年后半年)内发表的,也就是说另外的一半则是在1982年6月以前发表的较旧文献。

期刊引用半衰期:

某种期刊T年引用半衰期是指该种期刊在T年(一年时间内)所引用的全部参考文献中较新一半是在最近(以T年为最近第一年)多长一段时间内出版发表的。

例如,期刊《LANCET1985年被引半衰期是3.6年,意思是指:期刊《LANCET》在1985年一年时间内引用的全部论文中有一半是在最近3.6年(1985年、1984年、1983年、以及1982年后半年)内发表的,也就是说另外的一半则是在19825月以前发表的较旧文献。

科学家被引半衰期:

某科学家T年被引半衰期是指该科学家在T年(一年时间内)被引的全部文献中较新的一半是在最近(以T年为最近第一年)多长一段时间内发表的。

例如,张氏教授在1992年的被引半衰期是5年,则意味着张氏教授在1992年一年时间内被引的全部文献中较新的一半是在最近5年(1988-1992年)内发表或出版的。换句话说,张氏教授在1992年一年时间内被引的另外一半则是其5年前出版发表的文献。

科学家引用半衰期:

某科学家T年引用半衰期是指该科学家在T年(一年时间内)发表的文献所引用的全部参考文献中较新那一半是在最近多长一段时间内出版发表的。

例如,王教授1993年的引用半衰期为5年,则意味着王教授在1993年一年时间内发表的文献所引用过的全部参考文献中较新的那一半是在最近5年内出版发表的,而其所引用的另外50%参考文献则是在5年以前出版发表的较旧文献。

学科文献被引半衰期:

某一个学科文献T年被引半衰期是指该学科在T年(一年时间内)被引用的全部文献中较新的一半是在最近(以T年为最近第一年)多长一段时间内发表的。

例如,数学学科1960年被引半衰期为10年,意思是指:数学学科在1960年一年时间内被引用的全部文献中有一半是在1951-1960年十年内出版发表的。

学科著者引用半衰期:

某学科著者T年引用半衰期是指该学科内的著者在T年(一年时间内)所引用的全部参考文献中较新那一半是在最近(以T年为最近第一年)多长一段时间内出版发表的。

例如,某学科著者1992年引用半衰期是5年,意味着:该学科著者(的文献)在1992年这一年时间内所引用的全部参考文献中的50%(较新那部份)是在最近5年(1988年-1992年)内出版发表的。换句话讲,即该学科著者在1992年所引用的另外50%的参考文献是在5年之前出版发表的较旧文献。


整理自《文献半衰期的类型及其应用》 罗式胜